當我放下焦慮,合理放手,兒子學習的“精氣神
- 上傳者:admin
- 日期:2022-04-06
- 瀏覽次數:0次
作為一個通過讀書成功走出農村,在新一線城市安家落戶的人,我的人生經歷讓我堅信:只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,也是我們普通人的出路。
所以,自從兒子踏進小學校門的那一刻,我就為他規劃好了學業路線:
小學打好基礎,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,到了初中再沖刺重點高中.......只有考上重點大學,將來才可能有好的出路。
小學時,兒子在我嚴厲的管教下,成績比較理想。即使偶爾不愛寫作業,鬧鬧情緒,但經過我苦口婆心的教導,還是會乖乖聽話。初中和小學的學習氛圍完全不同,各科作業多,學習難度大,兒子開始覺得學習吃力,經常抱怨老師講得太快,卷子太多根本做不完等等。每次聽到這種喪氣話,我都會嚴厲教育兒子不要逃避:“別給自己不用心找理由,大家都是一樣的老師,一樣的卷子,那為什么別人能考好?”每當兒子拿回分數越來越低的試卷時,我的焦慮和怒氣就更加強烈,一遍遍地數落兒子,督促他加把勁兒:
都什么時候了還有心思玩手機?馬上就要考試了,你復習好了嗎!天天都在為你操心,你連好好學習都做不到嗎?長點心吧!
然而,根本不起作用,我越催促他越反感,越叮囑他越抵觸。看我的眼神,也從小時候的害怕、討好,變成了如今的“仇人見面分外眼紅”。那天,班主任給我發來了兒子的成績,考了全班倒數第七,老師告訴我:“平時心思都不在學習上,初一要是追不上,以后就很難扭轉了,因為差距會越來越大。”我氣急敗壞的想去揪兒子算賬,卻看到他正閉著眼睛搖頭晃腦的聽歌,作業連碰都沒碰。我上去一把扯下他的耳機:“你要是再考成這樣,就別念了!我給你辦退學,你出去打工去吧!也比這樣天天人五人六的上學,花我的錢又不好好學強!”兒子梗著脖子,惱羞成怒地盯著我:“那你給我辦退學!明天就辦!正好我也不想念了!老子到哪里還不能混口飯吃!”這下徹底激怒了我,我揚起手就打了他一耳光:“你個逆子!跟誰老子、老子呢!”兒子咬牙切齒,青筋突起,惡狠狠地瞪著我:“我要是逆子,也是你養的!我也不想有你這樣的媽!”那一刻,我心態徹底崩了,沒想到自己用盡全力,卻聽到了兒子說出這樣的話!晚上,我一夜未眠。我感覺真的很無助,不知道要怎么辦。之后一段時間,面對不上進,跟我們對著干的兒子,經常情緒失控,三天兩頭大吵一架。實在沒辦法,只能去網上找看看有什么好方法,也是在這個時候,我了解到陜西大正教育,于是到陜西大正教育尋求幫助,通過自己的學習,調整,一步步改變了兒子厭學、叛逆的現狀。我問了陜西大正教育專家白老師一個一直困擾著我的問題:“為什么我該說的都說了,該做的都做了,兒子卻越來越厭學,對我也像仇人一樣?”
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間不是沒有愛,而是用錯了方法, 硬生生把自己變成了孩子的“監工”!
一些父母關注孩子的方式,就像永不熄滅的探照燈,360度、無死角地高強度照射,全方位地管控著孩子。
孩子無法在探照燈下保留空間,父母也看不清孩子真實的模樣。
包括那些不經意間脫口而出的“提醒”、“催促”,都可能打著“我擔心你、為你好”的旗號,搶過了孩子的學習主體權,讓孩子覺得時時刻刻都在受到你的操控與監督!所以,在你的心里,你是嘮叨、操心,是操心孩子的學習,為了他好;可是在孩子的眼中,看到的是一個說教欲旺盛的家長,想要全方位、360°的控制自己,哪怕一點小事都會換來無休止的數落。白老師的話讓我醍醐灌頂,原來,我一直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慮問題,而沒有代入孩子的感受。“那我以后該怎么做,才能和兒子有效溝通,不再那么厭學呢?”白老師說:“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放手!把孩子的責任交還給孩子自己!”很多家長在和孩子溝通時,心態上都非常放松,想說什么說什么,想到哪里說哪里。但本質上,家長和孩子交流的目的,是為了有效傳遞信息。所以,在對孩子講話之前,放下偷懶的心態,先問問自己:我說這句話,是想給孩子傳達什么信息?然后圍繞核心的信息,去組織語言。過多的重復、情緒詞、語氣詞,只會沖淡信息的密度,分散孩子的注意力,只會激起孩子的煩躁情緒。著名作家劉震云曾經說過:一切的啰嗦重復,都是父母在發泄焦慮以及轉嫁責任的表現。當你車轱轆話反復說,還強迫孩子對你有好態度時,又怎么能讓他對你心服口服呢?這不僅換不來孩子的尊重,反而在消磨他們的生命力。作為父母,最愛的就是孩子,孩子的心里也知道這一點。只是很多時候,家長采用的教育方式磨平了孩子的感恩情緒。比如很多父母每天晚上看到孩子,問的內容都是這些:
加上每天聽到的這些話,青春期的孩子格外敏感:你們愛的是我,還是我的成績?就像網上流行的段子一樣,如果父母一回家,孩子馬上就問:
所以,家長也要尊重孩子的感受,不要想當然地就把自己的擔心轉嫁到孩子身上。比如,出于擔心,經常聚焦孩子不好好學習、丟三落四、不專心等等,結果關注越多,效果越差。很多家長都容易進入“以己度人”的誤區,認為我這么做是為了孩子好,那他就應該領情,感恩。但是,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,都不喜歡有人全方位地管著自己,對自己嘮嘮叨叨。所以,當你覺得孩子開始不聽話、跟你對著干時,可以認真回想一下跟孩子聊天的每一句話,或者找機會錄下來。通過回聽,你會注意到,原來自己一個意思重復了那么多次,還有很多無意義的情緒宣泄,沒察覺的指責抱怨。換位思考一下,如果你是孩子,聽到家長打著溝通的名義,卻翻來覆去說著同樣的嘮叨,還動不動就指責幾句,你會不會覺得煩?如果你會,那怎么說可以避免?經過持續的學習和不斷的反思,我漸漸走出了思維的誤區:
以前,我總把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囑咐,視作母愛的坦然,如果兒子不接受,我就會感到寒心,認為他不懂得感恩。
現在,我明白了,無論是喋喋不休地說教,還是連綿不斷的抱怨,都是表達訴求的方式,但這幾種方式,從來不是人們想要的。兒子要應付繁重的學業壓力和新的任務挑戰,要受青春期的荷爾蒙的影響,這些都是他需要自己面對的,我就不要再給他施加“緊箍咒”了。我把白老師的那句“管住嘴,守住心”,當做座右銘,每天時時刻刻提醒自己。在和兒子溝通時,我注重觀察孩子的反應,如果他流露出了些微的走神,心不在焉,或者不耐煩,我就立刻提醒自己:是不是講得太多了?然后,就主動停止談話。而我驚奇地發現,當我不再緊跟著督促,兒子感受到的壓力小了,反而對學習開始上心了。每天晚上,他都要學到11點多才肯上床睡覺。不看著就不學習、不叮囑就玩手機等,這些以前讓我焦慮的場景也很少出現。最近的幾次小測中,他的成績穩步提升,讓老師都感到驚訝,連連夸獎他“能吃苦,有韌性”。老師的鼓勵,也讓兒子收到了正面反饋,學起來更起勁兒了。回想起來,兒子的改變,是因為我變了,而我的改變,是懂得了分清界限,懂得了尊重,懂得了換位思考,成功將學習的主體責任交還給了孩子,幫助孩子找到了學習的內在動力。